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2-06 08:40:10
1、云横秦岭家何在?雪拥蓝关马不前。
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
唐·韩愈
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
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!
云横秦岭家何在?雪拥蓝关马不前。
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
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,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。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,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。
回头望长安,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,家又在哪里?立马蓝关,积雪拥塞,连马也踟蹰不前。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,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。
公元819年正月,唐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,韩愈不顾个人安危,上书劝谏,唐宪宗大怒,将其被贬为潮州刺史。韩愈只身一人,仓促上路,走到蓝田关口时,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,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,所以他写下这首诗。
首联,道出了韩愈获罪被贬的原因。他因上书触怒了朝廷,被贬为潮州刺史,“朝奏”与“夕贬”的对比,让人感叹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。
颔联,韩愈在诗中即表达了自己因忠而获罪遭远谪的愤慨,也透露出自己忠心进谏、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。
颈联即景抒情, “家何在”,“马不前”,既挂念家人,也伤怀国事。诗人感情诚挚,百感交集,渲染出苍凉、悲壮的气氛,是千古传唱的名句,
尾联,语气沉痛而稳重,韩愈向侄孙韩湘吐露了自己凄楚难言的激愤,悲痛之情,溢于言表。
这首诗融叙事、写景、抒情于一体,感情沉郁,意境深沉,动人肺腑。不仅表达了不惜残年为皇帝“除弊事”的心迹,也流露出自己的怨愤之情。
2、梦觉灯生晕,宵残雨送凉。
宿龙宫滩
唐·韩愈
浩浩复汤汤,滩声抑更扬。
奔流疑激电,惊浪似浮霜。
梦觉灯生晕,宵残雨送凉。
如何连晓语,只是说家乡?
浩浩汤汤的流水,在滩头时抑时扬。奔驰的流水令人疑心是闪电划过,惊起的白浪就象是浮霜一般洁净。
大梦醒来,只觉油灯罩着一轮光圈,深宵将尽,微雨送来清新的凉爽。为什么我们通宵达旦的谈语,说来说去都是说的家乡琐事?
公元805年正月,唐顺宗即位,大赦天下。韩愈遇赦北上,离开阳山途经龙宫滩时见其景险奇,触景生情。于是便作了此诗
诗人笔下的龙宫滩一泻千里,如“激电”,如“浮霜”,真真切切地表现出了诗人当时那遇赦北上,喜途待命的欢乐之感和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。
“如何连晓语,一半是思乡”这两句描绘了清晨诗人醒来的情景,通过与朋友滔滔不绝,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。
3、可怜此地无车马,颠倒青苔落绛英。
题榴花
唐·韩愈
五月榴花照眼明,枝间时见子初成。
可怜此地无车马,颠倒青苔落绛英。
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,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。
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,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纷纷散落。
这首诗题于张十一旅舍的,也被称作《题张十一旅舍三咏》。张十一是诗人的好朋友,此时,两人都被贬谪,诗人有感而作。
这首诗描绘出五月石榴花盛开的情景。开头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,通过诗人的感觉,寥寥数语,描绘出五月的榴花绚烂夺目的景象,“照眼明”不仅显示出榴花的美丽,也表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。
后两句,诗人抒发感情,虽然榴花开的鲜艳,但是无人来欣赏,只能寂寞无声地纷纷落下来,抒发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,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。
4、白雪却嫌春色晚,故穿庭树作飞花。
春雪
唐·韩愈
新年都未有芳华,二月初惊见草芽。
白雪却嫌春色晚,故穿庭树作飞花。
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,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。
白雪却嫌春天来得太晚了,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。
此诗作于公元815年,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。北方“新年无芳华”,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, 北方的春来的太晚了,故作此诗。
首句描写人们期盼春天的焦急心情。 “新年”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。到了新年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。“都”字,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期待。
“二月初惊见草芽”,到二月初才惊讶地发现刚刚露头的小草。 “惊”字表达人们见小草萌芽的惊喜和欣喜之情。
第三、四句,描写白雪嫌弃春天来的太晚,竟然穿树飞花,纷纷扬扬装点,这两句意境浪漫而唯美,充满了诗人的欣喜之意。
这首诗语言清新优美,浪漫空灵,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、惊喜和欣喜之情,富有浪漫主义色彩。
5、杨花榆荚无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飞。
晚春
唐·韩愈
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。
杨花榆荚无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飞。
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,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,纷纷争奇斗艳,人间万紫千红。
可怜杨花榆钱,没有艳丽姿色,只知漫天飞舞,好似片片雪花。
公元816年,韩愈49岁,作《游城南十六首》,这是其中一首。
这是一首描写暮春繁丽景色的诗,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,来描绘春天繁花似锦、草木争妍的生动景象。
花草树木为了留住春天,纷纷争奇斗艳,就连毫无姿色的杨花、榆荚也加入留春的行列,使得整首诗都充满生机,也反映出诗人的惜春爱春之情。
整首诗语言优美、生动,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,寄托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。同时,通过将自然界的生物人格化,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。
6、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
唐·韩愈
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,雨丝就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,小草钻出地面,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,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。
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,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景色。
这首诗是韩愈的经典作品之一,至今广为传诵。公元823年早春,韩愈约张籍游春,张籍以事务繁忙和年事已高为由推辞。于是,韩愈作这首诗寄赠,希望以此触发张籍的游兴。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,因此被称“张十八”。
前两句,寥寥几字描绘出一幅早春细雨后草色的特色景象。“酥”字,形象地描绘出细雨的柔和与细腻,给人一种舒适、清新自然的感觉。从远处看,嫩绿的草色连成一片。但是当你走近仔细观察,却发现草色并不明显,似乎刚刚破土而出,这种朦胧的青绿,让人心生向往。
第三四句,在诗人看来,早春充满了生机和希望。诗人用对比的手法,将早春的美景与盛春的烟柳进行了对比。“绝胜”,是诗人对早春的赞美,烟柳满皇都虽然美丽,但与早春的清新相比,似乎略显平淡。
整首诗语言清新、描绘细腻、构思新颖,赏读此诗,清新之气扑面而来,给读者一种无穷的美感。
7、池上无风有落晖,杨花晴后自飞飞。
池上絮
唐·韩愈
池上无风有落晖,杨花晴后自飞飞。
为将纤质凌清镜,湿却无穷不得归。
落日的余辉映照着平静的池水,杨柳的花絮在晴空中自在地飞舞。
柳絮纤柔的身躯还想越过如镜的水面,纤细的绒毛却被沾湿了,再也不能飞起来了。
这首诗前两句写落日的余晖照着池水,柳絮漫天飞舞,组成了一个非常佳丽的艺术境界。后两句写柳絮飞过池面时,因为沾湿了,就再也不能飞回。这首诗描写细腻,意趣横生。
在《池上絮》这首诗中,韩愈以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,描绘了春天杨花在池塘上空飘飞的景象。诗中,他通过描绘池水、杨花、落日等元素,将画面勾勒得栩栩如生。前两句,描绘出一幅落日余晖下,池塘上空宁静无风,满天的柳絮自在飞舞的优美画面,
“自飞飞”这个叠音词,增强了诗句的音韵感和节奏感,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自在和无拘无束。
第三四句,写柳絮飞过池面时,因为纤细的绒毛被水沾湿了,就再也不能飞回。
这首诗,描写细腻,逸趣横生,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崇尚和对美好春景的喜爱。
8、山净江空水见沙,哀猿啼处两三家。
答张十一功曹
唐·韩愈
山净江空水见沙,哀猿啼处两三家。
筼筜竞长纤纤笋,踯躅闲开艳艳花。
未报恩波知死所,莫令炎瘴送生涯。
吟君诗罢看双鬓,斗觉霜毛一半加。
春山明净,春江空阔,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,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。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,羊踯躅清闲自得,随处绽放出鲜艳的花朵。
皇帝深恩尚未报答,死所也未可得知,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。吟读张署来诗后,叹看双鬓,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。
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,《答张十一功曹》是他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次年(803年)春天作的。张署先有诗寄韩愈,此为韩愈酬答张署之作。
此诗前四句写南方春景,春山明净,春江空阔,哀猿啼鸣,人烟稀落,寥寥数笔,如同水墨渲染,再现荒僻环境,而竹木竞生,野花争艳,为荒僻的景色增添春天的生气,亦暗示自然生机不可遏止。
后四句抒忧愤情怀,皇帝的深恩尚未报答,自己被贬蛮荒之地却回归无望,而由吟君诗罢陡然鬓发半白,则可见二人的共同处境与心境,并藉以点题。
全诗诗意婉转,韵味醇厚,读来令人为之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