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10首绝美五言古诗,惊艳了时光,温柔了岁月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12 08:51:28    


春泛若耶溪

【唐】綦毋潜

幽意无断绝,此去随所偶。

晚风吹行舟,花路入溪口。

际夜转西壑,隔山望南斗。

潭烟飞溶溶,林月低向后。

生事且弥漫,愿为持竿叟。

这是一首抒写在溪水中泛舟时的见闻和感受的诗。

作者说道,自己在若耶溪泛舟是为了排遣胸中无可断绝的寻幽归隐之情,故而放任小船在水流中飘荡,随其所至。夜晚的和风伴随着小船行进,一直沿着花朵夹岸的小路来到溪口。直到深夜,小船漂流到溪边的山沟,躺在船上隔山远望,只见南斗星辰正在空中闪烁。此时,近处的水面上腾起阵阵烟雾,远方的月亮却在山林的树梢间渐行渐远。这番清幽的景致令人神往,但也带给人神秘莫测的缥缈之感。作者在此突然想到,真正渺茫不可捉摸的并不是自然,而是人间世事,因此他甘愿做一个在溪边安详垂钓的老翁。

这首诗写泛舟时所见的景致,刻画非常细腻,层次感也很清晰。

寻西山隐者不遇

【唐】丘为

绝顶一茅茨,直上三十里。

扣关无僮仆,窥室唯案几。

若非巾柴车,应是钓秋水。

差池不相见,黾勉空仰止。

草色新雨中,松声晚窗里。

及兹契幽绝,自足荡心耳。

虽无宾主意,颇得清净理。

兴尽方下山,何必待之子。

这首诗的内容较为别致,写的是作者去西山探访一位隐者却未能如愿遇到之后的特殊心情。

隐居者所居住的茅庐,需要从山下直上三十里方可找到。然而,走到跟前敲门时才发现这里竟然没有应答的童仆,窥视屋内也阒无一人,只剩下空荡荡的桌案和茶几。作者想到,这位隐居的主人一定是外出游玩了,即便不是驾着柴车行走在山林间,也应该像《庄子》里所说的那样在秋水边垂钓。机缘不巧,专程拜访却未能见面,作者对这位隐者也只能空怀敬仰之情了。

不过,作者突然感到,虽然未能见到隐者本人,但能来到他居住的地方感受别样的气息,也别有一番滋味。只见新雨之中的碧草更加翠色青青,夜晚山林间传来的松风声飘过窗棂传至耳畔,面对这一切清幽之景,已经足以使人涤荡心情!虽然没能感到宾主往来的人情愉悦,但却从中领悟了清净的真谛。因此,作者的心中仍然是充实而愉快的。他直到兴尽才转身下山,并不为未能见到主人而惆怅,而是想到了当年王徽之乘兴而来、兴尽而返的潇洒。

青溪

【唐】王维

言入黄花川,每逐青溪水。

随山将万转,趣途无百里。

声喧乱石中,色静深松里。

漾漾泛菱荇,澄澄映葭苇。

我心素已闲,清川澹如此。

请留磐石上,垂钓将已矣。

这是一首描摹山水风物的诗,王维描述的是他隐居终南山时所游览的景观。

作者写道,他来黄花川游玩的时候,每次都要沿着这条青溪水行进。溪水随着山势而千回万转,但行走的道路却不足百里。他身边的水流声激荡在乱石当中,远处的山色却在茂密的松林里宁静安详。这一动一静的对比带给人美妙的观感,似乎使人同时感到了智者的灵动和仁者的沉静。

回到眼前,作者看到菱角和荇菜漂浮在荡漾的溪水中,清澈的水面映出水底的芦苇。青溪水这样淡泊、澄澈,正与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彼此呼应。他希望能够长久地坐在溪边的大石之上垂钓终老,方不辜负这美好的景致和安详的自由。

情景交融、物我合一,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,已在这篇作品中得到生动体现。

渭川田家

【唐】王维

斜阳照墟落,穷巷牛羊归。

野老念牧童,倚杖候荆扉。

雉雊麦苗秀,蚕眠桑叶稀。

田夫荷锄至,相见语依依。

即此羡闲逸,怅然吟式微。

这是一首描摹田园风光的诗,王维描述的是渭水边上一处农庄的生活图景。

作者展现了夕阳西下时的田园,此时落日的余晖笼罩着村落,牛羊正在被牧童赶回巷陌。年长的老翁惦念着这些放牧了一整天的孩子,他正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远远凝望。在这麦苗开花、桑叶稀疏的时节,野鸡在一旁鸣叫,蚕儿还在树上安眠。此时,一位背着锄头的农夫刚好走过,他们彼此畅叙的场景更让作者感到人间烟火的温暖。夕阳和黄昏虽有诗情画意,但人间的温情更使人感动、留恋。作者羡慕他们的安详与平和,不由得在惆怅中吟诵起《式微》里的诗句来,慨叹自己何时能够彻底归隐,投入到田园的生活当中。

这是一首在平白叙述中展开意象的诗歌。王维句法的朴素和娴熟,于此可见一斑。

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

【唐】李白

暮从碧山下,山月随人归。

却顾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。

相携及田家,童稚开荆扉。

绿竹入幽径,青萝拂行衣。

欢言得所憩,美酒聊共挥。

长歌吟松风,曲尽河星稀。

我醉君复乐,陶然共忘机。

这是一首赏景抒情的诗,借终南山蓊郁的景色和山间惬意闲适的生活抒写悠然自得的情趣。

诗篇开首写道,作者在暮色中走下碧色中的终南山,山间的月光好似一路相随。回头远望走过的山路,只见青翠的山坡被充满生机的绿色所覆盖。

正在欣赏之余,作者与隐居此山中的友人斛斯山人不期而遇,两人遂携手来到山人的住所,看门的小童打开柴门将他们迎入。走进绿竹并立的深幽小道,丛生的青萝摩擦着行人的衣襟。在尽兴的畅叙中,山人为作者置酒留宿,于是两人相对举杯痛饮。伴着松涛和琴声,这对朋友吟啸长歌,一曲唱完已是群星稀落、夜色入深。两人都在酣醉中得到无穷的快乐,以至抛掷了世俗的心机。

这首诗表达了抛却世俗、投入自然的出世情怀,但仍蕴藉着无限的生机。

感遇(其一)

【唐】张九龄

兰叶春葳蕤,桂华秋皎洁。

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。

谁知林栖者,闻风坐相悦。

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?

这是张九龄著名的《感遇》组诗(12首)之一,作于唐玄宗开元25年(737)作者被贬官为荆州长史之时。

该诗托物言志,给植物赋予了人的精神,以此抒发内心的感怀。春季,兰叶翠绿繁茂,焕发勃勃生机;深秋,桂花盛开绽放,呈现洁白风韵。作者认为,它们释放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,以悠然自得的物态标示着自然和人间美好时节从此来临。兰桂的生长和开放,吸引了山林中隐居者的兴趣,他们在远处闻到顺风飘来的花香,赶来注目、赏玩。然而殊不知,兰桂之所以被人欣赏、敬重,得益于它们自然生长的天性,而不是渴求、博取他人眷顾的媚态。

秋登兰山寄张五

【唐】孟浩然

北山白云里,隐者自怡悦。

相望试登高,心随雁飞灭。

愁因薄暮起,兴是清秋发。

时见归村人,沙行渡头歇。

天边树若荠,江畔洲如月。

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

这是一首抒写隐居生活与游观心情的诗。

作者写自己登上北山,徜徉在与白云相亲近的胜境,着实使自己感到了隐居生活的欣然和愉悦。而登上山顶,不仅是为了赏景,更希求能在眺望中发现友人张五的踪影。诗人此刻的情怀,如同伴随着翱翔的鸿雁,飞向辽远的天边。不知不觉已到日暮之时,作者心中漾起些微的愁思,但终究抵不过清秋爽气带来的高昂兴致。

站在山头,沉浸在秋兴中的诗人望见了什么?他时而见到返回村舍的农人沿着沙滩缓缓走来,停在渡头歇脚;那一棵棵像荠菜一样细小的,是天边的远树;而江水边上的小洲却好似一轮圆月。如此美景,“隐者自怡悦”的独赏固然有趣,但毕竟不够尽兴。诗人在末尾对朋友说道,我们何时能够带上美酒一起赏景,一同在这重阳佳节中陶醉,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!

这首诗将思念之情和隐居生活的闲适、秋兴生发的畅爽、登高远望的视野都完美地融为一体,抒发了更为丰富的情感,也体现了更为错落有致的层次。

望岳

【唐】杜甫

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。
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
荡胸生层云,决眦入归鸟。
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24年(736)前后,此时的杜甫25岁。

诗的开首即以“岱宗”这一帝王祭祀时的专用称号来代指泰山,体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,说明此时青年杜甫的心中也有着囊括天地、包举宇宙的壮志豪情,而下一句点出被泰山之青色所覆盖的范围甚至跨出了整个齐鲁大地。这两句是在远处遥望、想象泰山,极言其高大、辽阔。第三、四句是说作为五岳之尊的泰山汇聚了大自然所赋予的神奇和秀美,其高耸的山势甚至使得南北两麓的明暗气象都判然不同。这两句是走近泰山之后的观赏,营造出一种“奇峭”的感觉。接下来的两句,诗人感到山间起伏的层云好比在自己的胸前飘荡,并且还在瞪大眼睛追视飞回山林的倦鸟。这两句属于在宏观背景下较为微观、细致的写照,写出了诗人身处山腰时感到的壮阔襟怀和辽远视野。最后两句则表明了自己的决心,终有一日将要登上泰山的山顶,亲眼目睹群山的渺小,领略俯瞰天下的快意。

杜甫这首诗力图展现泰山的状貌,既有远望又有近观,以恢弘、峭刻的语言塑造了泰山作为五岳之尊的伟岸形象。

寄全椒山中道士

【唐】韦应物

今朝郡斋冷,忽念山中客。

涧底束荆薪,归来煮白石。

欲持一瓢酒,远慰风雨夕。

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?

这是一首写给隐居者的诗。

在唐代,全椒就在滁州的辖区之内,因此这位隐居山中的道士应该是韦应物到任之后结识的新友。这一天,在厅堂中独坐的作者感到阴雨连绵、天气湿寒,顿时就想到了山中的那位隐居的道者是否安好。他想到了隐居者清苦又雅致的生活,他每天从山沟中打来柴草,像传说中的白石先生那样煮熟山中药物来充饥。作者突然情不自禁,想带上一些薄酒,赶在风雨交加的傍晚去看望一下他惦念的这位高人。但是,他转念一想,走进深山只能见到满地的落叶,又怎么可能轻易地找到这位隐者的踪迹呢?

这首诗一方面呈现了隐居者的生活环境和性情,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作者与这位隐居道士之间的心灵默契。

晨诣超师院读禅经

【唐】柳宗元

汲井漱寒齿,清心拂尘服。

闲持贝叶书,步出东斋读。

真源了无取,妄迹世所逐。

遗言冀可冥,缮性何由熟。

道人庭宇静,苔色连深竹。

日出雾露余,青松如膏沐。

澹然离言说,悟悦心自足。

这是一首抒写出世情怀的诗。该诗作于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官永州司马期间。

这首诗一开始就写到自己在佛寺读经时的生活状态。他取来井水漱漱口,并且静下心来拂去身上的尘土。然后悠闲地捧着一卷佛经,慢慢走出东斋的小屋开始诵读。

读经之后,作者发现人们对佛经的真谛竟然一点也没有真正领悟,大家所费力追逐的都是一些虚妄的事迹而已。自己期望能够在冥冥中暗合佛祖的遗言,但是修身养性的功力想要修炼成熟,却并不容易。更何况,自己作为儒者,与佛家还存在明显的距离。

不过,经过一番阅读和思考,自己的心智却真正得到了净化。环顾四周,佛寺的院落一片宁静,地面上碧绿的青苔与青翠的绿竹相互映衬。不知不觉已经日出,青松挺立在薄雾和露水的余光中,就好比染上了一层油脂。看到这一切,作者只觉得心情澹然宁静,其中的体会似乎难以用语言来传达,那种愉悦的感受只能在这样的情境中用心灵慢慢体会。

这首诗作于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时期,在佛教的寺院和经文中寻求精神的安定和解脱,抒发的自然是出世的情怀。但是,作者的态度是将佛教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剂,不轻易地将其视为信仰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