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:2024-11-08 08:20:49
朱纸折叠,叠法大有乾坤;刀尖裁剪,剪出万里山河;文化传承,承起心中一抹红。
我与剪纸的初遇在那个炎热的午后,那个令人难忘的午后,把我带进了剪纸的天地。我们一行人来到剪纸体验屋。一进门,映入眼帘的是堆积成山的红纸和占据了整面墙的剪纸作品,浓烈的纸香裹挟着上百年文化的淀积扑鼻而来。我心中大为震撼,暗暗想:“天呐!这些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真的是人的双手能够剪出来的吗?那得费多长时间啊?”
等脑子回过神来,一位精通剪纸艺术的老人已经在为我们讲解了。沧桑爬上她的脸庞,却敌不过眼中热爱的光芒。“剪纸艺术的历史非常久远,算得上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了……现在,我们这些传承人一心想把它发扬光大……”说完,她就开始教我们剪纸的方法。
我认真地听着,随后右手执剪刀,左手握住折好的纸,立刻开始剪啊剪啊剪。不料“啪”地一声,我把纸剪断了,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,心也裂成了两半,垂头丧气地趴在桌子上。突然,背后一个温柔的声音徐徐传入我的耳中:“小姑娘,这是怎么啦?哎哟,别放弃,奶奶教你来剪!这些连接处一定不能剪断,转折处要剪到位,奶奶知道你想做好,别急,慢慢来。”听了奶奶的鼓励,我的心里如沐春风,重拾了勇气,继续深入拜访剪纸天地。
我握紧剪刀,小心翼翼地再次剪起红纸,谨慎地对待每个连接处,对于那些细小又变化多的边角,我把头往前凑了凑,放松右手,这样才能使下刀时柔和,更完美地剪出有弧度的线条。渐渐地,我悟出剪纸中的道理,一是要静,二是要慢。摒除杂念和干扰,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纸上,就连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也不曾停手,尽情地在剪纸的天地中遨游。
近了黄昏,夕阳西下,层林尽染。我的心“噗通噗通”地跳着,满怀激动地展开了剪纸。啊!多美啊!虽然它只是一幅恢宏的作品中的一个元素,但它与夕阳的余晖一齐在我心中闪耀。刹那间,我似乎悟懂了剪纸的真谛——是刀尖起承转合时的细致,是不惧辛劳坚持后的热泪,是朱纸背后动人的传承力量。
走进剪纸天地,不仅拾得一颗欢喜心,更是静心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,传承匠心精神,探索剪纸奥妙,在心中染上一抹褪不去的鲜艳!
就这样,埋下一颗种子,埋下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。后来的后来,它终会开出绚烂的花朵,开出令我们引以为豪的花朵。
行走在老街,匆匆的脚步叩响了石板铺砌街道,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店,砖雕木刻的窗棂门楣,斑驳泛白的墙面,又似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。
不知不觉走到小巷的尽头,眼前一座灰白的两层小楼,门板上写着“说书”二字。“说书”?我很好奇,忍不住停下脚步向里张望。楼里其实就是一间装修简陋的茶室,几张油漆斑驳的四方桌配着旧椅,窗口下是一溜排开的塑料水瓶。“好复古啊!”我忍不住笑了起来。前来听说书的人还挺多,但基本都是老人,三三两两的坐在桌前,手捧一杯温热的香茗,小口小口地嘬着手中的茶。想想也是,除了我这种因为好奇才闯入的游客,当地的年轻人怎会愿意来这种简陋又无趣的地方呢?
茶室正前方的长桌后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,看来他便是这里独一无二的“名嘴”了。他身着青色衣衫,戴着一副圆框眼镜,只见他瞪眼挑眉,惊堂木“啪”地一声一拍,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。老先生坐定后精彩的故事便开始娓娓道来,他声音总是不紧不慢,却又声声落地,扣人心弦。台下的听众们随着故事情节时不时的轻声谈论几句,似在细细品味,显然已深陷在说书的魅力之中。
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”惊堂木“啪”的一声,再次一拍,惊醒了沉醉其中的满堂宾客,顿时不大的屋子里响起喝彩声。
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我也看呆了,那张长桌的后面仿佛又是一方精彩的天地。望着他们,我竟有一种穿越在两国之间的错觉。就这样,我埋下一颗种子,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。
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,年轻人开始不再满足于这种午后悠闲时光,传承人也可以用“青黄不接”来形容,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,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渐渐被世人所遗忘,故而退出历史的舞台。其实,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载体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。这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,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。
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好奇,因为好奇才让我领略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艺术形式,才让我决定埋下这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。现代文化固然令我们年轻一代追捧,但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去传承。就让这颗种子渐渐成长,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那个清晨,那份初心似乎又找到了家。
凝视,那宣纸上古朴的纹理氤氟着熟悉的味道;凝神,回忆着那些技巧,白描、罩染、皴擦;凝思,“有女同车,颜如舜华”,一遍遍品味着木槿的气韵,一遍遍琢磨着木槿的特质。 微风拂熙,旭日临窗,我眉头微蹙,轻抿嘴唇,左手轻轻按住砚台,右手拿起久违的那支紫毫,回忆随着那笔管上似乎着的往日的余温渐渐散开了。细腻的线条,精致的画面,那花和叶仿佛能滴出娇嫩的水来,那鸟和鱼仿佛能跃出纸面。“我要学工笔!”那一刻,那份初心,火热而美好。
眼前,笔尖在纸上游走的感觉还是那样熟悉,微微的酸胀感从手臂传来,却并不影响我继续投入我的画作。白描讲究一气呵成却又不能急躁,线随腕动,或悬腕于空,或附肘于桌,短线求精,长线求净,线条都需要力感与美感。顿——挫——转——折。终于,花的轮廓完成了。再用小羊毫沾染一点浅绛,染于花尖,那是一朵将红未红、待香未香、欲开未开的木槿,它微微低头,似是不胜凉风的娇羞。细细的颤抖从指间传来,像一道温柔的闪电迅速传遍全身,那一刻我再次体会到了工笔画的快乐。我不禁莞尔,记忆又回到曾经的那一刻……
难道线条不够精致吗?难道画面不够细腻吗?为什么?绘画比赛失利的场景浮现在眼前。看着自认为满意的画作,眼眶泛酸。望向窗外,落日的余晖褪出了晚霞的最后一抹酩红。那一刻,那份初心似乎渐行渐远……
幸好,我再次拿起笔,再次与那份初心相遇。“立志欲坚不欲锐,成功在久不在速。”与工笔相伴的日子漫长而辛苦,执着又幸福。那些日子,汗水与晨光相伴,却浸染出梦的味道;那些日子,疲惫与暮色相随,却勾勒出梦的轮廓;在我看来,那不仅仅是一次次的临摹,更是一次次的反省,看着宣纸上的画面越来越美,我的心湖也浮漾起圈圈的涟漪。
初心已归,真好!
光阴流转,惊醒了岁月里的花红柳绿,那久违的美好,盛放在记忆深处、余香悠悠。悠悠。正是初春,我漫步在乌镇的巷子里,一排排百墙炭瓦的房屋嵌入眼帘,空气中弥漫的墨香渐渐牵我走向蒙尘的记忆深处。
幼时,我在爷爷身边长大,他总愿在安闲的午后,挂着一丝笑意,不时抬头看着欢笑的我,不多时,扎着辫子的稚童便跃然纸上,墨香浸透了整个下午。自从爷爷去世,我再未见过有人画扇,再未领略过如此的美好。
耳边传来风铃的脆响。我回过神来,转头望去,眼前的一排扇上是八分墨色,两分彩绘。近些来看,那水墨丹青古朴,但不死板,素净却含生机。只那一眼,我便决定买一把扇带回家去,以纪念那段有爷爷和扇的美好时光。
这时,我才看见桌边的老者,手执画笔,正端详眼前的小桥流水,欲将美景画于扇中。我连忙开口:“爷爷,这把扇画好后能卖给我吗?”许是偏僻的店面终于等来了访客,老者眸中含笑,眼角的皱纹水波般漾开来:“当然!孩子,先坐吧。”
老者点上些墨,笔尖一点、一顿,仿佛有了生命一般,舞在白净的扇面上。老者像是将美景印在了心上,行云流水,停笔,将笔搁置一旁。这一刻,光影重叠,老者和爷爷的背影似是有些相近。
想到爷爷眼里也含着的笑,我不禁与老者攀谈起来。在交谈中,我得知画扇是老者家里传下来的老手艺。子女外出经商,他便寻了个店面,希望能有人爱上画扇。我看了看手中的扇,碧波荡漾,几条小船静默于桥的角落,桨上的红绳为其平添几分艳丽,一如扇上曾经那个恣意玩闹的孩童,都被人以热爱持笔润色、绘制。
与老者道别后,我漫步在巷子里,嗅着春天风中所含的清甜气息。回味着过去与现在,那两个痴于画扇的人。那一面面满载热爱的扇,那一份深爱传统的痴迷,还有那久未谋面的美好!心中暗暗欢喜,我噙着一抹笑,向前走去。
老者对传统的热爱与坚守,填补了朝朝暮暮间失了黑香与黑色的空白,让我重逢那久违的美好。我想在衣襟上别一朵花,让记忆中的这次再遇更加美好,余韵悠长。
中国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,并且,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蚕丝并使用的国家。在大约四五千年之前就开始养蚕刺绣了,可见,中国刺绣文化历史之悠久。
起初,人们为了装饰自己把各种颜料涂在身体上,后来慢慢的,便在身上纹各种各样的图案,这便称为纹身。最后便演变为刺绣。
宋代时期,刺绣服装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,渐渐形成了四大名绣:苏绣,蜀绣,粤绣及湘绣。
苏绣起源于今天的苏州,历史悠久,图案秀丽,构思巧妙。如果你去苏州游玩,在当地最常见不过的是在一条老街中被摆得满满的苏绣。看那活泼可爱的小猫咪,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螳螂,不知是在逗它玩,还是在捉它呢?这幅“小猫与螳螂”典型的“苏绣作品,远看如同真的一样,再走近些,你看到得还是一副中国画,直到贴近这幅作品,你才知道那是绣出来的,其针法主要为平针,体现得惟妙惟肖。
蜀绣又名川绣,顾名思义,就是四川的刺绣了。其作品《荷》描绘得生动优雅,几朵荷花亭亭玉立,池塘中的金鱼栩栩如生,美哉,美哉!
再来说说粤绣,粤绣起源于广东地区,虽然粤绣并不常见,但是却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。如果说湘绣是写意画,那么粤绣便是工笔画。其作品柔和秀美,富有真实性,仿佛看到了作品,身临其境,能听到鸟儿的鸣叫,溪水的流动声。仿佛自己随时要变成那仙女,飞入山中。
最后便是湘绣了,湘绣的代表作有《花鸟条屏》。其中描绘的便是紫藤,牡丹,菊花,梅花。画面富有情趣,其主要针法为平针,掺针,体现了花的柔美。
中国刺绣的发展史复杂而有趣,如果有兴趣的话,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哦!
浓墨晕染,淡彩勾勒,一缕缕青烟缠绕着农家的烟囱袅袅飘远,落日红霞,弥漫天际,浸染着漫山遍野。执笔落墨,气沉丹田,时而肆意挥毫,时而小心点缀,国画风韵翩翩,落入眉眼之间,却成了我眼中最绚烂,最独一无二的色彩。
初次见你是在奶奶家,刚上小学的我对哪里都感到新奇,时常去奶奶的书房寻些新奇玩意儿来晒:生笔,颤料,宣纸,无一例外。奶奶喜静,在家便是读书,写写字,画点儿画。每次去奶奶家,我就蹦蹦跳跳的围着奶奶转,有也会瞎画上几笔。就这样,国画的种子在我心底种下。 还记得第一次练习的模样: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开始跟着奶奶认真学习画国画。细直的笔杆触感微凉,奶奶的手包裹着我的小手却十分炽热。小心翼翼的蘸取颜料,温润的笔尖在瓷盘上留下“足迹”,又轻柔地刮去多余的墨水,左手轻拂过生宣纸,找准落笔处,侧锋推笔,不作过多停留,利落收笔,继续勾勒下一片花瓣。时间在笔尖流淌,化作一朵朵热烈张扬的牡丹,在宣纸上蔓延。这是我第一次完成一个像样的作品,左看看,右看看,眼睛里是溢出的欢喜。奶奶也笑了,用小楷笔在留白处写下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。
后来我如愿“继承”了奶奶的家业。靠着优秀的国画水平在学校收获了一大批粉丝。一直到上个月再回到奶奶家,我发现她把那张“牡丹”叠得整整齐齐,单独放进了一个盒子,上面帖着一个便签:孙女的画。
朱砂,石青,藤黄,浅葱,游走于生笔之间,是独属中国的颜色,是独属中国人的浪漫。将这份艺术传承下去,我仿佛感知到了古人的那一份真心。我不过是历史长河上的一粒尘埃,因为添了一分国色而有了意义。奶奶添上的那朵牡丹,是我对国画的一份热爱,亦是中华文化传承路上的“星星之火”。